实验室成果 实验室成果
研究报告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2024年第02期

发布时间:2024-09-26
浏览次数:37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动态。





文章目录






《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

跨境资本流动、信贷配置风险与银行体系稳定


《管理世界》 2024年第2期

输入型通胀的宏观效应:价格分化和货币政策分析

三重目标约束下的进口药品费用:药价改革中的结构调整与改进优化


《世界经济》 2024年第2期

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产业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企业出口

外部需求与企业上游供应链调整:稳链保供还是扩链强链






文章内容介绍






《经济研究》



跨境资本流动、信贷配置风险与银行体系稳定


谭小芬 耿亚莹 苟琴

摘要: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本文探究如何在金融开放进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具体研究金融开放条件下跨境资本流动剧烈波动如何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基于53个国家和地区1991—2017年的企业数据,本文测度了银行在企业间的信贷配置风险,并探究其在跨境资本涌入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涌入改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通过国际风险承担渠道提高了银行信贷配置风险,降低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别于FDI资本涌入,股权资本涌入和债务资本涌入是产生国际风险承担效应、增大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能缓解资本涌入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本文加深了对跨境资本涌入、金融中介风险承担行为和银行稳定三者关系的认识 ,为跨境资本涌入如何影响银行稳定提供了微观证据,对我国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及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都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跨境资本涌入;资本流入逆转;信贷配置风险;银行稳定

研究数据:本文基于53个国家和地区(26个发达经济体和27个新兴经济体)1991—2017年 的企业数据构建信贷配置风险。企业数据来自Worldscope数据库。资本流动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平衡表(BOP)数据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实证层面推进了跨境资本涌入影响金融稳定的国际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深化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风险影响的理论机制的认识。现有关于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考察资本流动对金融危机和金融波动的影响,在机制研究上对于信贷繁荣的研究较为完善,对国际风险承担渠道效应的实证研究仍然相对缺乏。本文发现,信贷配置风险渠道是资本涌入影响银行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机制,强调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Caballero(2016)的有益补充。Caballero(2016)发现 债 务 资 本 涌 入 通 过信贷繁荣造成银行不稳定,但这一渠道无法解释股权资本涌入与银行不稳定之间的正向关系。本文发现债务和股权资本涌入均会通过信贷配置风险渠道增加银行不稳定性,进一步丰富了资本涌入影响金融不稳定的机制。
第二,拓展了关于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一方面,本文基于企业层面数据定义信贷配置风险,更直观准确地衡量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水平,为资本涌入影响金融风险的 微观机制提供了证据。现有文献尝试实证探究了资本流动对国际风险承担的影响,但主要用银行不良贷款率等信贷事后风险指标表征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变化(Dinger & te Kaat,2020),无法较好地区分银行信贷风险变化 是 来 源 自 银 行 风 险 承 担 行 为 变 化 还 是 借 款 主 体 自 身 风 险 变 化 。本 文 参 考 Greenwood & Hanson(2013)和 Brandão-Marques et al.(2022)构建信贷配置风险,衡量风险相对更高的借款企业相较于风险相对更低的借款企业多获得了多少信贷,测度银行信贷配置的风险结构,由此刻画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能够更准确地考察资本涌入是否通过改变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行为,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另一方面,传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关注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银行风险态度或风险容忍度的影响,本文发现资本涌入影响银行信贷风险配置,为外部冲击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及其后果提供了证据。

第三,丰富了关于资本涌入与银行稳定的研究。现有关于资本流动影响金融风险的文献较多关注资本流动水平值产生的影响,对资本流动波动性影响的研究较少。一个经济体的资本流动水平值与该经济体开放程度和经济规模有关,一个经济体的资本 流动快速变动,而非资本流动水平值,才是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Caballero,2016)。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资本涌入突然逆转,即信贷配置风险对资本骤停的影响,完整考察了资本涌入推升信贷配置风险,金融风险积累造成资本流动逆转,进而出现资本骤停的风险积累—爆发的全过程。



《管理世界》




输入型通胀的宏观效应:价格分化和货币政策分析


祝梓翔 车明 李雨佳

摘要:作为能源需求大国、世界工厂和开放经济体,中国受到输入型通胀的影响。本文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系统分析输入型通胀的经济和政策影响。来自SVAR的证据显示,进口价格冲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负向供给冲击,推高通胀同时抑制经济活动。进口价格冲击对PPI的影响远强于对CPI的影响,同时引起货币政策的紧缩性响应。反事实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紧缩性响应主要源于进口价格冲击的直接效应,同时放大了进口价格冲击的负面影响。接着论文构建和估计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开放经济模型。模型引入多种进口品和盯住进口通胀的货币政策。估计结果显示,进口价格加成冲击解释了大部分时期的PPI变化,但对CPI的解释效力有限。模型拟合脉冲响应与实证结果基本一致。CPI和PPI的价格分化主要源于组成效应,而与整体进口占比的关系不大。输入型通胀向CPI的传导不畅主要源于衰退效应弱化了国内边际成本的上涨。最优货币政策分析表明,当受到进口价格冲击影响时,放任输入型通胀、忽视稳增长和政策的持续性都会带来更低的福利水平,央行需要更加积极的应对输入型通胀,以此降低PPI和投资受到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进口价格;价格分化;开放经济模型;货币政策
研究数据:本文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库,美国利率数据来自吴和夏(2016)的影子利率,其余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本文做出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和贡献。第一,本文将一般进口价格作为外生因素,从实证和理论上分析输入型通胀的宏观效应以及货币政策的内生响应,已有研究多将进口价格视为内生变量,集中于汇率的传递效应和关税调整的影响。从研究对象看,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缺少针对整个进口价格的分析。尽管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进口价格高度相关,但根据国家海关数据,大宗商品只占中国全部进口约20%。从宏观效应看,部分研究聚焦于输入型通胀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林伯强、王锋,2009;陆军等,2012;尹力博、韩立岩,2014),没有对通胀的衰退效应和政策影响做出分析。从研究方法看,更多研究集中于实证分析和时间序列方法,缺少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部分研究虽然采用一般均衡模型,但大多基于封闭经济模型(柳明、宋潇,2013;王云清,2014;侯成琪等,2018),石油、能源或大宗商品仅作为生产要素,未考虑进出口和汇率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充分考虑进口价格对消费、投资乃至出口的影响,更具一般性和贴近中国实际。
第二,本文基于开放经济模型,从输入型通胀视角重新审视中国CPI和PPI的背离现象。已有文献多从国内视角解释这一问题(贺力平等,2008;吕捷、王高望,2015;刘凤良等,2017;莫万贵等,2019;林东杰等,2019;倪红福,2023a)。相较于国内因素,现有研究对外部因素关注不足。侯成琪等(2018)和吴立元等(2020)基于上下游垂直生产结构模型,发现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是导致CPI和PPI持续背离的关键因素。侯成琪等(2018)和吴立元等(2020)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值得拓展和改进:首先,垂直生产结构模型只有居民消费,现实中,投资才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其次,大宗商品只占中国全部进口的一部分,进口商品中大部分不是大宗商品;最后,垂直生产结构模型是封闭经济模型,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是一个纯外生因素,模型不涉及贸易构成、汇率、资本流动等开放经济特征,而这些特征是解释CPI和PPI背离和输入型通胀传导的关键。
第三,本文尝试分析输入型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在开放经济环境下,研究针对输入型通胀的最优货币政策。首先,有关“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对输入型通胀做出响应”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缺乏共识。其次,目前针对进口价格冲击和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封闭经济,而开放经济下的最优货币政策不同于封闭经济(加利、莫纳切利,2005;德保利,2009)。最后,现有关于输入型通胀的研究多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柳明、宋潇,2013;王云清,2014;侯成琪等,2018;卞学字等,2020),本文为了保证实证和理论分析的一致性,采用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需指出,输入型通胀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因此研究输入型通胀对于新兴市场和开放经济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重目标约束下的进口药品费用:药价改革中的结构调整与改进优化


袁雪丹 毛振华 王健

摘要: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如何影响彼此的长期产出与福利?药品进口贸易的增长满足了我国药品市场对高价值药品的需求,但是进口药品的价格和费用长期居高不下,给医保基金和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在药品费用可控的范围内,促进高质量药品进口,保障药品供应和公平可及,本文提出了我国药品进口的科技性、公共性和资本性目标,并根据三重目标的理论内涵对其进行测度,构建了嵌入三重目标的药品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和优化的特征价格模型,实证分析了与三重目标相关的主要因素对进口药品费用和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进口药品费用的增长方向和资本性目标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公共性目标的发展方向不利于药品进口贸易增长,而科技性目标基本不起作用。三重目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2017年以后随着公共性目标的改变而快速下降,从2016年的0.9074下降至2018年的0.2995。公共性目标导向政策降低进口药品价格的效果受到市场竞争程度影响。本研究成果为完善药品进口政策,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进口药品;三重目标;药品费用
研究数据:2000~2019年间15个国家之间的药品进口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中海关编码为第30类的药品贸易数据。2000~2019 年我国药品专利保护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数据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文献资料、统计数据获得。其余数据来自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法国前景研究与国际中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库。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探索了药品进口体系发展目标的理论框架。目前这方面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献,但是和药品进口目标相关的,涉及到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全球正义、准公共品、企业资本化等内容的理论研究近年来成果颇丰。在过往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概括凝练出药品进口具有科技性、公共性和资本性三重目标: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药品进口的科技性目标;以全球正义理论和准公共品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药品进口的公共性目标;以企业资本化理论为基础剖析了药品进口的资本性目标。通过分别测度我国从15个主要药品贸易伙伴国进口药品的科技性、公共性和资本性三重目标,为研究进口药品费用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为了研究三重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计算了三重目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现2017年以后一系列公共性目标导向政策的施行使三重目标之间的协调水平快速下降。
第二,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在卫生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视角分析进口药品的费用。本研究使用进口药品贸易额表示进口药品的总费用,收集了我国和15个主要药品贸易伙伴国的药品贸易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药品进口的三重目标对进口药品费用的影响,验证了嵌入三重目标的药品进口贸易引力模型。结果表明,科技性目标的变化对我国药品进口贸易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资本性目标的提高对我国药品进口贸易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公共性目标的发展方向不利于药品进口贸易增长。此外,还研究了进口关税取消对进口药品价格的作用机制。这些探索尝试将药品贸易相关问题引入卫生经济学研究中。
第三,通过实证研究深入评估了近年来开展的药价改革对进口药品价格的影响。近几年我国逐步推行了一系列药品支付方面的政策改革,改变了试点药品科技性、公共性和资本性之间的关系,虽然对于整个进口药品市场的总费用影响有限,但是对一部分进口药品的价格产生了突出影响。可能受限于过往真实世界数据积累不足,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上述政策效果的研究较少。由于进口药品价格是科技性、公共性、资本性三重目标的博弈焦点,本文进一步剔除进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研究上述三重目标相关的药价改革对进口药品价格的影响。通过选取部分进口药品的价格和特征数据,优化了特征价格理论模型,使之适用于独家垄断条件和寡头竞争条件,通过多期DID回归、随机效应回归实证分析了影响进口药品价格的显著因素,为优化进口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世界经济》



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产业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田野 倪红福 夏杰长


摘要: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演变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宏观劳动收入份额。本文构建了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及其因素结构分解框架,并利用1997-2020年全球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内效应是影响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主导因素,在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效应也较为重要;第二,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在各阶段对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方向相反,国内经济循环主导了产业结构效应的贡献,国内经济循环程度下降将降低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即国际循环(外循环)程度越大,宏观劳动收入份额越低;第三,国内经济循环中内需规模持续扩张、国内生产网络中服务业投入占比增加、国际经济循环中最终需求出口扩张以及持续深度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均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

关键词:宏观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结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投入产出表

研究数据:本文数据来自2013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3)、2022版亚洲发展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2022)及1997-2020年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指标测度

研究贡献:本文的创新和边际贡献表现为:第一,研究视角较新。鲜有文献考察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与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变动关系,本文考察了完整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及其结构因素对宏观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第二,丰富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影响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分析的相关研究。本文理论逻辑建立在经济格局变动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第三,因素结构分解方法更细致。本文将各类经济循环中的最终需求因素细分为规模大小、类别结构及行业结构等,而不是只对最终需求分类别结构考察,由此更准确地区分了最终需求类型变动和行业结构升级对宏观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人民币跨境结算改革与企业出口



孙浦阳 许茜 于春海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2009年开始实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出口企业名单》,从微观视角检验了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可变汇兑成本和固定汇兑成本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申请使用人民币结算能显著促进企业出口。其次,对汇兑成本反应较大的企业出口,受结算改革影响更为显著。因为向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目的地出口,可变汇兑成本下降较大,结算改革对其影响也较大;非中间商对固定汇兑成本反应较大,所以改革对其出口的影响也更显著。最后,在使用堆积双重差分和工具变量法排除边境贸易结算改革提前和试点随机性的影响后,基本结论仍稳健。本文利用结算改革试点,从企业视角验证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中国出口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性提供了微观证据。

关键词:结算方式;汇兑成本;企业出口;边境贸易

研究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出口企业名单、中国海关数据库以及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提供的相关企业信息。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双重差分法

研究贡献: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目前本币结算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发现本币结算可以有效促进出口,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因为缺乏微观数据,该结论无法在企业层面上得到有效的定量分析。而本文通过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实施,以及详细的出口和企业数据,深入微观企业层面分析本币结算的出口影响,填补了研究的空白;第二,国内目前仍较为缺乏针对汇兑成本的研究,且对于贸易便利化的衡量没有深入至结算环节。而本文使用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基础,将交易成本和贸易便利化的研究锁定在汇兑环节。




外部需求与企业上游供应链调整:稳链保供还是扩链强链



彭水军 李之旭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游供应链不仅需要专业高效,还应该稳定可控。本文基于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的上下游关联,研究下游外部需求扩张对中国企业上游供应链布局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当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面临下游外部需求扩张时,企业出于“稳链保供”的动机,会构建更为稳定的上游供应链,且主要表现为中间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策略。同时,外需扩张带来创新激励,并通过增加中间品进口产品种类缓解创新的技术约束和成本约束,即“以开放促创新”实现“扩链强链”。此外,当面临外需扩张时,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越高,创新激励越强,越倾向于“扩链强链”;而价值链位置越低的企业,“稳链保供”动机越强,且会通过国内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替代性进一步降低海外供应链风险。本文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上游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水平、实现价值链升级和完善国内价值链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外部需求;上游供应链;稳链保供;扩链强链

研究数据:企业在产品目的地层面的出口份额来自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全球贸易流量数据来自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产品贸易(CEPII-BACI)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源自He et al.(2017);其余数据来自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WIO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2016版)等。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本文的边际贡献包括: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考虑嵌入价值链企业上下游关联,研究下游外部需求对中国企业上游供应链布局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重点考察由于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不同而引致的上游供应链差异化布局。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构建了一系列企业上游供应链指标,反映其上游供应链的稳定性,并将大国关系也纳入指标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测度方面,本文将以GVC生产活动为基础测度的价值链位置指标引入微观企业层面。第三,在经验研究结果上,本文发现当嵌入GVC的企业面临下游外部需求扩张时,企业出于“稳链保供”的动机,会构建更为稳定的上游供应链,这主要表现在中间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策略上。同时,外需扩张带来创新激励,通过增加中间品进口产品种类缓解创新的技术约束和成本约束,即“以开放促创新”实现“扩链强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面临外需扩张时,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越高,创新激励越强,越倾向于“扩链强链”;而价值链位置越低的企业,“稳链保供”的动机越强,且会通过国内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替代性进一步降低海外供应链风险。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速重构、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本研究结论对防范上游风险、进行“稳链保供”,以及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扩链强链”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注:本栏目文章来源为中国知网或期刊官网已公布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有遗漏,敬请谅解。本文仅作学术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发刊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授权。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姓名

电话

留言内容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扫一扫关注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求真楼
  • 电话:   64492060
  • 邮箱:giglab2024@163.com
  • 网址:http://gig-lab.cn
Copyright © 2024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