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成果 实验室成果
研究报告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2024年第01期

发布时间:2024-09-26
浏览次数:48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动态。




文章目录





《管理世界》 2024年第1期

企业全球研发网络的治理新机制——总部技术外派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案例研究


《经济学(季刊)》 2024年第1期

出口退税效率与企业出口绩效
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大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一个理论分析
投入品预期关税减让与企业投资——基于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分析


《世界经济》 2024年第1期

进口经历与企业出口市场退出概率偏高之谜





文章内容介绍





《管理世界》



企业全球研发网络的治理新机制——总部技术外派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案例研究


唐璐 刘伟

摘要:整合全球先进知识是新兴跨国企业建立持续性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已有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往往基于知识流动不受限制这一隐含假设,将其视为简单的转移问题,忽略了隐性知识独有的治理困境。总部技术外派作为一种创新制度安排能够帮助跨越治理空洞,但其作用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总部技术外派人员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微观治理过程及机制。研究发现:(1)总部技术外派人员通过3个过程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关系治理、认知治理和内容治理。(2)3个过程可以概念化为链接、联动、解译、趋同、迁移、转化和重构7个治理行为。(3)这些过程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驱动和组织内部的支持。外派人员的治理行为选择受到地理距离、文化差异和技术差异的异构环境影响。共同平台、共同愿景和共同体系塑造了共同环境,支持了隐性知识跨界整合过程的顺利展开。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构建出总部技术外派人员发挥治理作用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外部驱动、作用机制和内部支持的综合性框架,助力新兴跨国企业全球研发网络治理,应对并解决技术脱钩下的企业升级转型问题。
关键词:总部技术外派;隐性知识;治理空洞;新兴跨国企业;知识整合
研究数据:主要数据来源于直接观察、档案文件和半结构化访谈等一手资料。
研究方法: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
研究贡献:对国际商务领域知识整合研究的贡献:第一,聚焦隐性知识,丰富了跨国企业的知识整合研究。已有的跨国知识整合研究广泛的使用术语“知识”(巴塞特等,2018;格兰特、菲恩,2022),虽然讨论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跨界整合,但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托马斯、古普塔,2022)。本文基于隐性知识特征(费雷尔-塞拉诺等,2021),提出跨国企业的全球隐性知识整合不仅仅是转移的问题,更是互动治理的缺失。需要跨越地理距离、文化差异和技术差异带来的治理空洞,并促进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在跨国知识整合领域丰富了关于隐性知识的讨论。第二,聚焦总部技术外派人员,贡献了跨国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虽然隐性知识整合文献已经就其互动和实践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哈吉米克尔、措卡斯,2019),并提出全球流动的知识型员工参与了隐性知识跨界整合(费雷拉等,2022),但其具体如何发挥作用的仍不清楚。本文刻画了总部技术外派人员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微观作用机制,提出了链接、联动、解译、趋同、迁移、转化和重构 7 个促进个体跨界互动和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治理机制,扩展了现有关于外派人员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
对外派人员研究的贡献:第一,丰富了外派人员内涵及其对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作用研究。本文关注大规模持续外派的总部技术外派人员,拓展了已有学者关注高管外派(郭等,2018)、高技能移民的归国人员(罗伯茨、比米什,2017)、总部外籍迁入(基斯林等,2023)等主体视角,丰富了外派人员内涵。并通过剖析总部技术外派人员的作用机制,在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情境中丰富了外派人员理论。第二,建立起个体、组织和环境的综合性理论框架,贡献了外派人员的机制研究。已有研究往往将个体行动者和组织环境视为两个离散的维度(佩德森等,2019),本文综合不同时期场景下总部技术外派人员的治理行为选择,发现外派人员的治理作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组织要素的支持。并且外派人员在不同治理过程扮演了不同知识角色,提出了外部驱动、作用机制及内部支持的综合性理论框架,扩展了现有关于外派人员的研究。
对网络治理研究的贡献:第一,丰富了参与者治理的相关研究。已有的研究对参与式治理的概念和治理行为进行了有益探索(马库斯、布伊,2012;普罗凡、凯尼斯,2007)。本文在此基础上,发现总部技术外派人员作为网络参与者能够利用网络结构优势进行参与者治理,并在隐性知识跨界整合过程中从关系、认知和内容 3 个层面发挥治理作用,拓展了现有网络参与者的内涵,并贡献于参与者治理机制研究。第二,贡献了治理空洞的内涵研究。雅文帕和韦利坎加斯(2016)提出异构网络存在治理空洞。本文在此基础上,聚焦新兴跨国企业的全球研发网络,提出治理空洞来源于技术差异、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丰富了新兴跨国企业情境下的治理空洞内涵。


《经济学(季刊)》



出口退税效率与企业出口绩效


卢冰 马弘

摘要:基于中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和海关企业出口数据,本文考察了出口退税效率对出口的影响,发现出口退税效率提升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出口退税延迟率每降低10个百分点,企业出口平均增长15.3%。本文进一步识别出退税延迟中存在的错配: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受到退税延迟的影响更大,然而,平均而言这些企业的退税延迟率反而越高。因此,在存在财政约束的情况之下,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优化退税分配的方式来促进出口。
关键词:出口退税延迟;融资约束;地方财政约束
研究数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收集编制的全国税收调查数据;海关数据库的企业出口产品数据。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第一,与研究增值税出口退税等贸易政策的文章相比,本文在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了出口退税的延迟和分配问题,指出降低出口退税延迟或者优化出口退税分配也会显著促进企业出口。因此,为了实现出口增长,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率,还可以降低出口退税延迟,或者优化退税分配。第二,与研究融资约束和出口的文献相比,本文发现出口退税延迟对于融资约束的企业影响更加显著。因此,通过将退税资金优先分配给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可以促进总出口。从该角度而言,优化出口退税分配的效果类似于金融制度的改善。第三,与政策执行效率的文献相比,本文发现了中国出口退税中存在的资源错配现象。越是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越需要及时的出口退税,但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反而出口退税延迟程度更高。因此,通过优化出口退税的分配,地方政府可以在不增加退税资金的前提之下,  促进企业的出口,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大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一个理论分析


王勇 江深哲 李欣泽

摘要: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如何影响彼此的长期产出与福利?本文构建一个双要素的贸易与增长的动态模型。模型发现:当发达国家(N国)对发展中国家(S国)加征关税,短期会增加N国产出并减少S国的产出与福利,但长期影响取决于S国能否进行产业升级。若S国能够进行产业升级,N国关税会使得S国资本回报率上升,产业升级加速,并最终增加S国的产出与福利;若S国不能够进行产业升级,则N国关税会长期减少S国的产出与福利。
关键词:贸易摩擦;产业升级;社会福利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本文的启发主要有两点:(1)大国间贸易摩擦如何动态地影响双方的产业结构、产出水平与福利水平?学术文献中缺乏对于长期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建模分析探讨了关税的动态效应,并且显示了在考虑了要素禀赋内生动态积累后,关税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的不一致问题。此外,本文还使用日美贸易数据和中美贸易数据对部分理论预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有力地验证了模型的结论。(2)本文在建模技术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构建并且求解了一个经济相互依赖、动态演化的大国贸易与增长模型。现有的在HO模型框架下研究动态经济变迁的模型往往依赖一些极端假设。例,Ventura(1997)的模型假设两部门生产函数为一部门生产只需要劳动,而另一个部门生产只需要资本,从而确保两国内生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始终不变,两国要素价格始终均等化,但是这样就无法充分讨论内生的产业升级与贸易结构变动的问题。又例如Bajona and kehoe(2010)的模型假设只有在资本完全折旧的条件下才能求解,而且结论主要依赖数值求解而非解析刻画,而Caliendo(2010)的解析刻画非常复杂,结论也不确定,而且这还都是在假设自由贸易的简单情形下,没有考虑突发的贸易政策的影响。本文的模型避免了在以上这些重要经济学维度上的极端假设,构建更一般化的理论模型探讨贸易关税对两国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的长期动态影响,同时对于非关键假设进一步简化处理,比如借鉴了Ju et al.(2015)这一新结构经济学的经典模型中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的技术性假设等,显著提高了问题的可处理性,推进了分析深度,我们的这一工作,首先,可能对于未来经济学家思考传统贸易政策、汇率政策以及产业链政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相关价格信号的改变不仅会影响当期的资源配置,而且会通过影响要素禀赋的动态积累,产生长期的影响。其次,本文提供的这个关税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非一致性,也可以为相关的实证研究以及定量研究提供研究素材。最后,本文对于我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应对贸易政策风险,如何加强自身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




投入品预期关税减让与企业投资——基于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分析


冯玲 刘小逸 袁帆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探究贸易协定对投入品未来进口关税约束税率的承诺如何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理论分析表明,非预期的实际关税减让会对下游企业投资产生扩张性影响,而预期关税减让则会产生当期紧缩、未来扩张的效果。实证部分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背景,为理论推论提供支持。本文将有关消息冲击的研究范围首次拓展到了中国贸易政策研究领域,为政策制定者理解减税协议工作机制、协商与制定合适的减税协议,提供更为全面的考虑因素。

关键词:关税减让过渡期;约束税率;企业投资

研究数据:企业识别码、企业名称及各项财务指标等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贸易金额、数量、类型、贸易方身份信息、产品HS9位码类别等来自海关数据;关税数据包括中国最惠国进口关税与入世关税减让时间表所承诺的年度约束税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及附件整理得到。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首先,与本文最为相关的研究是贸易政策变化中预期影响的文献。与现有文献相似,本文捕捉了关税协定签署之后经济体的预期性下滑和后续反弹现象,为贸易自由化所伴随的经济体缓慢调整行为提供解释。不同之处在于:其一,本文关注投入品预期关税减让对下游企业的影响,而非产品自身的关税减让安排;其二,本文关注投资的跨期安排,而非企业的进口贸易行为;其三,本文关注贸易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现有文献对此鲜有研究。其次,本文有关预期影响经济决策的发现,也能够对消息冲击文献做出贡献。不同于大量关注实际关税削减对中国经济贡献的文献,本文将有关消息冲击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中国贸易政策研究领域,有助于理解中国贸易政策的微观和宏观效应。此外,本文也与贸易协定延迟效应的研究相关。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从投入品预期减税视角进行研究,并利用企业层面数据,指出贸易延迟效应还可能来自下游企业在投资决策上的调整。最后,过渡期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贸易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表明,虽然贸易减让政策是扩张性的,但贸易减让过渡期却具有短期紧缩、长期扩张的属性。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协商与制定合适的减税协议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考虑因素,不仅利于全面理解WTO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更有助于理解和预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贸易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



进口经历与企业出口市场退出概率偏高之谜


魏浩 涂悦

摘要:企业出口市场的稳定与拓展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2000-2016年中国企业进出口数据,本文考察了企业从特定市场的进口经历对企业从该市场出口退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一般认知不同,中国企业从特定市场的进口经历显著提高了企业从该市场出口退出的概率。其原因是,企业的进口经历会降低出口沉没成本,导致企业的出口滞后性减弱和出口试错效应增强,进而提高企业的出口市场退出概率,与此同时,企业的进口经历也会通过信息壁垒降低机制和进出口市场同期重叠机制降低企业的出口市场退出概率,但是,提高效应大于降低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初期以及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的提高效应较大,当企业具有相似市场的出口经历时,提高效应会减小。本文研究为解释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国家和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提供了政策指导。
关键词:进口市场经历;出口市场退出;信息壁垒;沉没成本;进出口市场重叠
研究数据:样本数据来自2000—2016年的中国海关数据库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研究贡献:(1)发现了在特定市场具有进口经历的中国企业从该市场出口退出概率偏高的特征事实,并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机制和经验证据。除信息壁垒降低机制外,本文还从沉没成本降低的视角,分析了逆向出口滞后效应,并提出了进出口市场同期重叠机制引致的风险对冲效应和风险叠加效应,拓展了已有研究中关于进口影响企业出口动态的渠道。(2)已有文献对企业出口市场退出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进口市场经历视角对企业频繁的出口市场退出行为提供了一个新解释。本文研究表明,企业的出口市场退出行为并不必然意味着出口失败,可能是由于出口沉没成本降低使得企业灵活调整出口市场或者积极进行出口试错的结果,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出口市场退出行为。(3)在当前外需走弱、订单下降背景下,出口市场的稳定与拓展成为中国外贸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为出口企业如何审时度势、利用进口市场经历以便更好地拓展出口市场、规避外部市场风险和优化出口市场布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政策参考。





注:本栏目文章来源为中国知网或期刊官网已公布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有遗漏,敬请谅解。本文仅作学术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发刊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授权。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姓名

电话

留言内容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扫一扫关注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求真楼
  • 电话:   64492060
  • 邮箱:giglab2024@163.com
  • 网址:http://gig-lab.cn
Copyright © 2024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