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研究动态】2025年第01期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次数:4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动态。
文章目录
《经济研究》 2024年第11期 海外技术“引进来”与自主创新“走出去” 需求风险分散与中国出口企业创新 从技术鸿沟到技术追赶:数字经济发展效应研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 《管理世界》 2025年第01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服务贸易合作——基于服务贸易网络视角 《世界经济》 2025年第01期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文章内容介绍
《经济研究》 海外技术“引进来”与自主创新“走出去” 李磊 刘博聪 李川川 摘要:海外技术“引进来”能否提高中国技术成果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自主创新“走出去”,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理论模型以及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出发,发现海外技术“引进来”通过激励效应、网络效应以及竞争效应促进中国自主创新“走出去”,这一效应在高管有海外经历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对中国技术出海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首先,上游海外技术引进强度的提高更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走出去”;其次,海外技术的来源国与技术出海的目的国间表现出“偏转特征”,且当技术引进国与出海目的国签订了深度贸易协定、国家间距离更近或技术更为领先时,从该国引进海外技术对自主创新出海至目的国的促进作用更强;最后,技术出海目的国与企业出口目的国表现出较高一致性,而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的一致性较低。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技术出海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微观证据,同时为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增强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海外技术引进;技术出海;自主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数据:本文用到的核心数据库包括以下三套:第一套为CSMAR提供的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由于上市公司在2000年前几乎没有技术出海行为,本文选择2000—2022年为研究区间。第二套数据为PATSTAT全球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全球各专利局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可以获取中国上市公司在海外申请专利信息,用以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走出去”强度。第三套数据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中国专利数据库,该数据提供了所有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信息。 研究贡献:首先,将海外技术引进、企业创新决策以及专利出海行为纳入同一模型框架,通过理论模型直观展示海外技术“引进来”对企业自主创新“走出去”的影响及传导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海外技术“引进来”与中国技术出海的内在联系。其次,与现有在宏观层面研究技术出海的文献不同,本文创新性地利用PATSTAT全球专利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数据,在企业层面研究技术引进对技术出海的影响。微观企业是专利申请的主体,企业层面的研究为理解中国技术出海的动因及变动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微观证据,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再次,与现有研究采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外技术引进经费、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量等指标衡量技术引进不同,本文利用海外主体在华申请专利信息创新性地在“行业—年份”层面构建技术引进指标。专利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形式,本文的指标构造方法更为直接地反映中国对海外技术的引进情况,且可以将研究年份拓展至2022年,极大程度地加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时效性以及可信度。最后,本文在拓展分析中研究上下游技术“引进来”强度的提高对企业技术“走出去”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家对特征,同时探讨技术出海目的国与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的一致性。以上分析为理解中国企业技术出海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微观证据,为政府采用针对性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出海提供了参考借鉴。 需求风险分散与中国出口企业创新 李敬子 何祚宇 高重阳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增强,中国正试图建立起更广泛的出口目的市场组合以分散外部需求冲击的风险。本文将投资组合理论纳入贸易理论框架并与企业的创新行为结合,推导出需求风险分散指数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倒U型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目的市场需求风险分散指数对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并非目的市场需求风险分散水平越高越能激发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单位创新成本、风险厌恶情况以及其他外部选择的潜在风险分散能力会影响到倒U型曲线的曲率或顶点,是上述倒U型关系的影响机制。在当前需求风险分散恶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应当积极发挥使倒U型曲线变平坦的影响机制,谨慎应对使倒U型曲线变陡峭的影响机制。当外部需求风险较大、现有产品组合难以有效分散风险时,对新技术领域进行“探索性创新”可能是企业分散风险行为的进一步延伸。本文的研究从风险分散的角度为建设创新强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构建产业链安全体系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需求风险分散;企业创新;倒U型机制检验;新技术领域创新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数据:本文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三套数据库:(1)CEPII数据库,本文主要采用其子数据库BACI(HS92版)和子数据库Gravity;(2)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3)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本文以企业—年份为基准来汇总专利数据。此外,在后文进行机制检验和分析时,部分机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WIOD、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等。 研究贡献:(1)开拓了需求风险分散理论在创新领域的应用。本研究基于多目的市场协同波动的背景,将风险厌恶企业内生的创新决策和市场组合决策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推导出了需求风险分散指数与企业创新水平之间的倒U型关系,并揭示了适度的风险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企业进行创新,而过高的外部风险或过于安逸的风险环境则会降低企业创新动力这一经济现实。(2)在理论机制方面,首先从理论模型中推导出影响需求风险分散指数与企业创新之间倒U型关系的机制变量,发现企业的单位创新成本、企业的风险厌恶程度、企业所面临的其他外部选择的潜在风险分散能力会影响倒U型曲线的顶点和曲率,并对上述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和价值判断。(3)丰富了企业新技术领域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需求风险分散指数与企业在新技术领域创新行为的关系,发现当现有产品和市场组合无法有效分散风险时,对新领域的创新可能是企业风险分散行为的进一步延伸,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壮大培育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未来产业以及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 从技术鸿沟到技术追赶:数字经济发展效应研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 刘友金 张颖斌 蔡翔 摘要: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数字破坏”效应究竟会引发后发国家对前沿国家的技术追赶还是技术鸿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利用2010—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在数字经济的影响下,沿线国家与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总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U型关系,经历了由技术鸿沟到技术追赶的转变;(2)沿线国家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发展与技术差距之间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推动U型曲线拐点向左移动,加快沿线国家实现技术追赶;(3)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部分沿线国家的技术追赶存在“小国困境”,规模较小的沿线国家相较于规模较大的沿线国家更难实现技术追赶;(4)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大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具有“拉拔效应”,有利于规模较小的沿线国家突破规模局限,摆脱“小国困境”实现技术追赶。本文从技术追赶视角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一带一路”数字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追赶;技术鸿沟;“一带一路”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数据: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PWT数据库和UNCOMTRADE等数据库,涵盖沿线各国经济、教育、技术、制度、贸易等数据。 研究贡献:第一,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与技术差距之间的非线性演化特征,即在数字经济的影响下,沿线国家与前沿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U型变化。在全球竞争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关注后发国家如何缩小与前沿国家技术差距的现实问题,现有相关研究主要持追赶成功(孙浦阳和刘伊黎,2020)或追赶失败(Acemoglu & Restrepo,2018)的线性考量。本文证实数字经济发展与技术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对沿线国家技术追赶具有“双刃剑效应”,这为沿线国家尽快跨越技术鸿沟和实现技术追赶提供了经验支撑。第二,揭示了吸收能力和数字经济合作是沿线国家加快跨越技术鸿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不同于传统产业技术追赶理论框架(傅晓霞和吴利学,2013),本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南北国家模型进行拓展,引入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发现吸收能力的提升能够推动更早实现技术追赶,这为沿线国家如何通过自身发展快速弥合技术鸿沟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发现了中国推动引领的数字经济合作对沿线国家具有“拉拔效应”,这为沿线国家通过与中国数字经济合作快速实现技术追赶提供了理论解释,也增进了对中国在重塑全球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格局中扮演“推动者”“发展者”“合作者”的角色认知。第三,发现了规模较小的沿线国家可以通过数字经济合作突破自身的“小国困境”。以往文献更多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自身发展的直接效应(卢盛峰等,2021),本文从共生视角探讨了沿线国家通过数字经济合作加快技术追赶、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方案,这进一步体现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沿线国家如何弥合技术鸿沟提供了重要路径。 《管理世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服务贸易合作——基于服务贸易网络视角 吕炜 王杰 王伟同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在构建共生共荣的新型国际关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聚焦服务贸易这一兼具人文交流和市场发展双重特征的国际交往方式,基于服务贸易网络视角,构建2006~2019年国家层面的面板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间服务贸易合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高了共建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合作。研究机制分析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共建国家间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通信环境、运输环境以及融资环境明显改善,使得共建国家间服务贸易合作愈加紧密。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倡议对于沿海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低收入、低风险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按照服务贸易类型和服务贸易基础进行划分,这一倡议有助于增加共建国家间新兴服务贸易和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贸易合作,发挥了“搭桥建路”的作用。本文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理论支撑,力图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合作实践提供更多共建启示。 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贸易合作;服务贸易网络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研究数据:本文数据主要来自WTO-OECD平衡服务贸易数据库(BaTIS)、用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WGI)数据。 研究贡献:第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追求和平发展的国际合作倡议,本文聚焦“共建国家—共建国家”服务贸易关系,从国际合作视角讨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共建国家之间服务贸易合作的影响,为加强共建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合作和互联互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启示;第二,本文基于服务贸易网络视角,刻画国际服务市场中的服务贸易合作,以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间服务业互动的深层逻辑,为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服务合作研究提供了政策参考;第三,采用较为严谨的识别策略,科学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共建国家间服务贸易合作的互动逻辑,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实证证据,对学术界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补充。 《世界经济》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赵胜立 方慧 摘要:数字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利用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非国有企业、国际贸易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促进作用更大,主要影响制造业、高技术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非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和“新基建”发达城市政策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主要通过技术提升效应、环境激励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被列入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作用更明显,“扩大对外开放”的案例作用效果最大。本研究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 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法 研究数据:本文选取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城市层面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企业年报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信息来源于国家相关部门的网站。 研究贡献: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纳入统一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为中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政策提供效果检验,也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是对已有的贸易与创新关系的补充与发展;第二,在研究内容上,从国家发布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出发,结合已有研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的实施效果,为政策建议的制定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经验依据;第三,在研究结论上,本文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业和城市中均表现出差异化结果,其传导机制包括技术提升效应、环境激励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等多条路径,这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注:本栏目文章来源为中国知网或期刊官网已公布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有遗漏,敬请谅解。本文仅作学术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发刊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授权。